讲座主题:发现生活本身,谈谈非虚构写作
主讲人:梁鸿 作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主持人:黄平 露出-美女户外露出 教授
讲座时间:11月24日 13:00
讲座地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第二教学楼420教室
主讲人简介:梁鸿,作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非虚构文学作品《梁庄十年》《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要有光》,学术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中短篇小说集《神圣家族》,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四象》,学术著作《外省笔记》《新启蒙话语建构》《“灵光”的消逝》等。作品被翻译为英语、日语、法语、韩语、捷克语、俄语、德语等多种语言。《神圣家族》英文版获英国笔会翻译奖(PEN Translates Award)。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奖、文津图书奖、人民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十月文学奖、《亚洲周刊》非虚构类十大好书等多个奖项。
讲座内容简介:非虚构写作不只是对社会问题的呈现,还同时记录的过程中包含里其中个体生命的感受与社会环境在时代下的变化。梁鸿教授的系列作品注重对于个体生命体验的反思,力图展现出时间长河里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可能性。“梁庄三部曲”构成了一部流动的村庄编年史,纵横交织地呈现了21世纪中国乡村的裂变与坚守。梁庄不是孤立的地理符号,而是无数中国村庄的缩影。书中对乡村教育、土地流转、城乡差距等深层问题的思考,让我们在熟悉的乡音与陌生的困境中,看见一个民族的根脉与未来。在梁鸿的笔下,梁庄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模糊的群像,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有一辈子没出过县城的农民,有创出一番天地却再未回家的离乡者,有死亡,有停留,有重逢。这些个体的欢笑与泪水、挣扎与坚守,共同编织成中国乡村最真实的情感图谱。《要有光》是“梁庄三部曲”之后又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非虚构作品。梁鸿把写作对象投向那些被困住的少年——因为情绪问题而失学、休学在家的孩子以及在退学和抑郁边缘挣扎的孩子。她用了三年时间,足迹踏遍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和农村,走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精神医疗机构,沉浸式采访孩子、父母、教师、医生与心理咨询师,记录他们真实的声音,试图呈现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图景。梁鸿教授将结合她的系列作品写作过程去讨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探讨在全景的媒体时代下,我们如何能够对事情有完整的、深度的调查和思考。